我们不行,根基太浅,冬天半个月就要换一次班,虽然上、下山都得负重,遇到大风还得连滚带爬,可上山和下山的心情大不一样。不过我总觉得我们要比老和尚修炼的层次要高点,70年代我住哪时,连望海寺的和尚都冻跑了,我们还得坚持了30多年,直到完成任务才下撤归建。
说了这么多的废话,无非要证明我确实在山西住过一段时间,说山西的野生蘑菇也不全是杜撰,起码说五台山东台的蘑菇还有点靠谱吧。也偷偷的表达一下五台山东台上的蘑菇不是那么好采摘的,但绝无广告之嫌,我可不是做台蘑生意的,我就是想做点卖台蘑的小买卖也不行了,一是缺少本钱、二是年老体衰,当然当顾问还可以,就是找不到下聘书的。
那时东台顶上的蘑菇几乎就像我们的家菜园里种的一样,只要天一放晴,我就把休息的战士们放出去采蘑菇,在山上吃蔬菜挺不容易,要到忻州(那时叫忻县)去买,买多了要烂,少了吃不了几天。再说了,一天6角9分钱的伙食标准,也不敢买大鱼大肉的,蘑菇在连队伙食的副食里占举足轻重的地位,因为好吃,又不花钱。
在东台顶上采蘑菇是一项技术活,有劲没用,关键的是要知道蘑菇长到那。新兵一来,老兵就要手把手的传、帮、带,理论上好说,蘑菇就是生长在“蘑菇圈”内,具体啥叫“蘑菇圈’,就算是给你讲半天,你也弄不明白,谁也说不清楚,好像有点只能意会,不可言传的意思。
东台顶比较平坦,盛夏时节,绿草茵茵,这个“茵”字的原意就是古代车上的垫子、席之类的东西,把“茵茵”用来形容东台顶的绿草,太贴切了,那草都矮矮的、有的就是贴地皮长的,可挺厚实,远远望去,那就是一片深绿的地毯,外行的还真找不出那个虚无缥缈的“蘑菇圈”在那。新战士和那些刚来东台的领导,早就安奈不住跃跃欲试了,急急忙忙的向那些草相对长的茂密的地方奔去,厥着屁股弯着腰,在草丛中,拨来扣去的,一通的瞎忙乎,不得要领。
那些老“东台们”,不慌不忙,站在高处,左看看、右望望,从不同角度,顺着阳光,观察那一大片、一大片的草场上颜色的细微差异,他们眼睛“毒”得很,就像雷达的微波光束一样,在茫茫的夜空中,一寸一寸的扫描,把那些星星点点的洒落在绒布般草毯上鲜绿的一堆一堆的草丛,显示在荧光屏上,再把那是杂乱无章的草丛,经过我们这些老兵们的慧眼,梳理、归拢后,在脑海中渐渐的形成了一个,以那些稀稀落落的绿丛,围成的大大小小有空隙的圆圈,就是所谓的“蘑菇圈”,你看有多玄吧。
这时那些老兵们就会先挑选到较大的,或鲜绿草丛较多的“蘑菇圈”里找蘑菇。他们先在较茂盛的草丛中翻起,拨开草叶,用手掌轻轻拂平表土,如果运气好,就会发现,有些地方,会有微微凸起的小点,出现一个淡灰色的肉嘟嘟的台蘑的伞帽,千万不要用手去拔,要用随身带的小铲,在靠近伞帽5厘米的地方下铲,起码要铲入土中10厘米再撬起,在这不是采蘑菇,只能叫挖蘑菇,一般台蘑的长度,不会大于10厘米。轻轻拨掉泥土,一只完整的台蘑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:它纺锤形的根茎占全长的4/5,下粗、上细,颜色瓷白,淡灰色是伞帽,像一个毡帽头,紧紧的箍在细茎的顶端,特不协调,还有点滑稽可笑,你绝不会想向到还有这样形状的蘑菇,这还是鲜的,真正凉干了,更难看,就剩下的就是那个大大的蘑菇茎了,伞帽几乎小的可以忽略了。只要发现第一堆蘑菇,就证明你发现了真的“蘑菇圈”了,好戏也就开头了,顺着蘑菇圈的外缘的鲜草丛一路找下去,会大有斩获,要不咋叫“蘑菇圈”呢,一般的规矩,别人不会到你的“蘑菇圈”里趁火打劫的,常言说的好山有山礼、行有行规吗。不过当兵的不管那些了,新兵和那些刚上山的机关干部,就会不请自到,呼啦一下就围上来了,那位老兵冲着新兵笑骂几句,会带几分骄傲和满足,又去寻找新的“圈”。
如果在前一天的夜里下一场小雨,第二天又是艳阳天,再赶上几个有经验的老兵轮休,一定有20来斤新台蘑的收获,我们还要趁有太阳赶紧晾晒,弄干了好冬天吃,一年也就有三个月能采蘑菇。
我们当兵的只把这种蘑菇叫“台蘑’,其他品种的蘑菇多的是,一般不去采,一是没时间;而是太远。我记得一个星期天,天气挺好,赶上换班,我随下山的战士走到半山的一片松树林旁,连长说,给连里带点“菜”回去,十几个人就进林子了,好家伙,星星点点,遍地“白花”,那是一种有一个浅浅的灰白色大大的伞帽、帽面下面是一格一格像车轮的辐条,茎不高,有的直径有十几厘米。这也不能叫采蘑菇,只能叫叫“捡蘑菇”。时间不大就捡了了两麻袋,临走连长还单独让几个战士给他捡了不少一种红色的蘑菇,我大惑不解,按常识讲,奇形怪状的、彩色鲜艳的,都是有毒的。那红蘑菇是辣的,连长是河南人,爱吃辣的,他嫌连队的大食堂辣菜少。我问他你怎么知道那蘑菇没毒,他说,有一次,他误咬了一口混在菜里的红蘑菇,很辣,吓得还吐出来了,还担心了一阵子,后来真的没啥事了,想吃辣的了,就又想起它了。采了几个,试着吃了几次,吃多了有点拉肚了,我就每次都采一些晒干,一年四季我都有“辣椒”吃了,可也不敢让战士们吃,那个年代啥都是好东西。
真正的五台山的“台蘑”,香得很,你的屋里有台蘑是保不住密的,离老远就能闻到了,那种香气里带着一种浓浓海鲜味,当年我们一般就是蘑菇炖肉,老百姓平时没吃过好的,有句戏言:“豆腐是“命”,见了肉,“命”都不要了”;我们是肉是“命”,见了台蘑,肉都不吃了。台蘑还是鲜的最好吃,菜还没上来,从隔了几道门,台蘑的特有的香味就窜过来了,一盆热腾腾的蘑菇炖肉,嫩白色的台蘑,拥簇着几坨鲜红的五花肉,山西特有的麻油,在灯光下,闪着一层油润的光泽,肉香中透出一股浓浓海鲜味,夹起一根台蘑,入口滑滑的,咬一口,很有韧劲,嚼一下,一股海虾的鲜味在舌间扩散,让你久久的不舍下咽,齿间留香良久,回味悠长。干的台蘑,吃之前要用温水发,老乡们卖的,泥土较多(我们自己采的比较干净),第一遍水,把泥土滤掉后留用,那泡过蘑菇的水都是鲜的,泡好后的台蘑也不会膨胀很多,味道和口感就没法和鲜蘑比美了。我吃过的蘑菇不少,台蘑的味道是独特的、也是最好吃的,当然是我的一孔之见。
当地的老乡,能采到真正的台蘑也不容易,你想啊,台蘑一般都生长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地方,山下离这最近的村庄也有20里多地,要赶上好天气,穿上棉衣,还要在11点前爬到山上,体力消耗很大,山上空气稀薄、缺氧,下午3点就得下山,能采到台蘑也属幸运,拿回家中,舍不得吃,用针和面线一个一个的穿起来,挂到屋檐下凉晒,一斤鲜蘑最多也就晒成3两干蘑,那时也不好买到真正的台蘑,我们要托人到山下的老乡家中去买,要三元五角一斤。在70年代,这个价也不算低了。
我从网上看到五台山庙会卖台蘑的照片,咋和我们采的不一样呢,是不是时隔几十年台蘑也变样了,可能是“女大十八变、越变越好看”了。